从中国白酒试点之先驱,参与制定浓香型白酒行业标准,再到举办数十期酿酒科技技术培训班,为中国酒业培育数以万计的技术骨干……泸州老窖始终致力于引领中国白酒技术发展,推动浓香技术开枝散叶,造就如今“浓香天下”的宏伟蓝图。
北纬28度的浓香团队持续策划“浓香三万里”系列文章,实地走访20世纪60-80年代到泸州学习或参与试点,以及参加泸州老窖在各地举办各类培训班的行业专家、酿酒骨干等,以脚步丈量浓香之广,还原那段鲜活的时代记忆。
泸州,四川盆地温柔的南缘。长沱两江在这里相拥,万年不息的水流滋养着这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浓香型白酒的故乡。
向北八百里,越过巍巍巴山,便是安康。这里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如巨龙盘踞,汉水似玉带穿城而过,千百年的农耕文明在这片沃土上孕育出一方佳酿。
1983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肆虐汉水之滨。面对满目疮痍,安康酒厂人在重建的号角声中,循着酒香南下,到泸州老窖学习浓香工艺技术。自此,开启了一段跨越山水的技艺对话。
如果你偏爱山水环绕的惬意,定会被陕西安康独特的地貌深深吸引——这里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腹地,“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对这片土地最精准的勾勒。层叠的群山、蜿蜒的汉水与零星的田畴相映,让人一眼便心生眷恋。
这道天然的生态屏障,不仅阻挡了北方寒流,也减缓了南方湿热的侵袭,让安康成为珍稀动植物的“基因库”——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在林间漫步,朱鹮掠过汉江水面,3300余种野生植物和790余种野生动物在此共生,自然的厚赠,为安康文化刻下最原始的印记。
文明因水而兴,穿越340公里安康土地的黄金水道——汉江,是真正的文明脐带。早在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而得名安康。蜀河古镇的青石码头、船帮规约的古老文本、回荡在江面的汉江号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清水之源”,都诉说着这里深厚的“水之缘”。
地理格局的特殊性,也让安康在古代成为列国的“文化十字路口”。商周时期,安康为庸国封地,称“上庸”,地处秦、楚、巴三国交界地,成为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碰撞融合的前沿。同时,它又地处南北地理分界线,可谓“东西荟萃”“南北交融”。
唐代以后,随着“茶马古道”支线的兴起,安康成为陕南重要的商贸节点,蜀地的茶叶、秦地的丝绸、楚地的瓷器在此交易,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交流,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
安康更是古丝绸之路源点之一,从贸易路线来看,安康一方面通过子午大道连接关中城市群、关天经济区,进而与丝绸之路的主干线相连,使得本地商品能够流通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另一方面,安康境内的汉江水道,作为沟通我国西北、西南、中南的黄金水道,在古代贸易运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人员往来与货物集散的战略通道。
唐宋时期,凭借自身丰富的物产资源与优越的交通区位,安康成为两大贸易通道的重要连接点,源源不断地将茶叶、丝绸等商品输往国内外市场,在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越过四川盆地,将视线转换到向南八百里的泸州,这里同样地处“地理交界点”。
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长江“黄金水道”与陆路驿道的交汇,让泸州成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据《泸州市志》记载,泸州自西汉设江阳县以来,便是川南重要的行政与军事重镇,三国时期属蜀,唐代为泸州都督府治所,管辖今川南、黔北、滇东北部分区域。
“三省通衢”的区位,让巴蜀文化、滇黔文化、中原文化在此交融。宋时,泸州成为全国27个商业都会之一。宋人赵懿描述当时江阳:“其时百姓家积有余,谷物咸多上市,百市廛赤繁华,四方商贾络绎于市者,年复于是也。”
而四川盆地地理气候优势所造就的“天然发酵池”,孕育的独特菌群和“巴人善酿”的传统,让酒成为泸州最有特色的一张名片。
从先秦酒脉绵延至今,泸州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浓香型白酒起源地。作为这一酒脉的传承与代表,泸州老窖则以700余年不断代的传统酿制技艺,将这份底蕴具象化——浓香技艺的开创者、浓香标准的制定者和浓香品牌的塑造者和白酒科学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彰显着中华传统技艺的磅礴生命力,在中外酒文化中独树一帜。
而有着悠久农业开发史的安康,亦有酿酒、饮酒的习俗,新石器时代和秦汉时期遗址的出土文物中,陶、铁、铜制的瓮、钫、樽等酒具屡见不鲜。
明末清初,南方和中原各省的人口大量涌入,《安康县志》载:“客民种植苞谷和洋芋,大幅度的提升粮食产量,由不足变有余,带动酿酒,熬糖等业,促进商品交易。”清代陕西地方县志记载:“金州出好酒,曰清虚堂。”民国时期,安康民间酿酒星罗棋布,街衢酒肆举目可见。
1951年12月,安康地区第一家全民企业——地方国营安康酒厂组建,厂址在城区“龙窝”,即清代清虚堂名酒产地。
由于当时生产规模极小,纯属手工作坊式生产,运输主要靠人担肩扛,进厂道路仅能通行人力车。至1956年,酒厂达到年产小曲酒50吨、产值10万元的计划规模。
1958年7月,因生产需要,酒厂整体迁入东郊枣园村,至1982年,酒厂先后改小曲白酒为糠曲白酒,进而改为夫(麸曲)曲发酵。
其间历经七次扩建,酒厂建筑面积达到1.2万余平方米,涵盖机械化酿酒车间、粉碎车间、夫(麸)曲房、水井房、储酒库等,企业年总产值达225万元。
此时,地处四川一南一北的泸州与安康,或许不会想到,在不久的未来,会因酒相连。
“水为酒之血,好水酿好酒”,这是酿好酒的法则之一。因而,酒厂选址多在江河之畔。
安康酒厂自1958年搬迁到的东郊枣园村,坐落在黄洋河与汉江交汇的河漫滩一级阶地地带,可便捷地取汉江地下深层泉水,却由于地势低洼,年年遭受洪水威胁。
1983年7月31日,汉水爆发了四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全厂遭受了灭顶之灾,厂区内最深水位深达9.8米。
为彻底摆脱洪水威胁,安康酒厂决定厂址易地改建。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为顺应市场需求,安康酒厂认为,必须做一款以浓香型白酒为主导的产品。
在当时,泸州老窖不仅是蝉联历届“中国名酒”称号的名厂,在行业内享有盛誉,也积极对外进行技术推广。在20世纪60-80年代,累计培养了数万名酿酒骨干。
囿于技术方面的资源,正在“求变”中的安康酒厂将目光投向了泸州老窖(时厂名为泸州曲酒厂)。“泸州老窖在那时已经家喻户晓,我们那时候遇到了毁灭性的情况,相当于重建酒厂。听老厂长、老一辈人说泸州老窖好,当时我们也抱着去看一看的想法,没想到去了后跟人家一说,人家真能传授技术。”陕西泸康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平介绍。
随后,安康酒厂不仅派工人去泸州老窖酒厂学技术,还把泸州老窖酒厂的酿酒师傅和珍贵的窖泥带回了安康,两厂缘分自此开端。
1985年,安康酒厂时任党总支书记、厂长何兴广带着张广富等干部职员前往泸州老窖酒厂学习考察。
归来后,双方协商于1986年4月29日签署《曲酒生产技术转让协议书》及《关于聘请泸州曲酒厂技术协议文件》,开启了技术合作。泸州老窖将丝毫没有保留地传授技术,使其产品质量基本上达到泸州曲酒厂相应产品品质衡量准则。此外,泸州老窖还安排技术工人到安康酒厂指导建厂、建窖、培养窖泥等关键步骤。
第一批被派到安康酒厂的两名泸州老窖酿酒师傅,进安康酒厂车间察看了窖池后,提出了详实的实施方案。
浓香型白酒讲究“千年老窖万年糟”,想要酿出好酒,首先要从培养窖泥开始。于是泸州老窖酒厂便安排用运酒的罐车,一路翻山越岭,为安康酒厂送去一些窖泥,作为母窖泥,成为发酵时用到的底物。
“我们在安康本地挖取了一些黄土,用这些黄土和四川运回的窖泥、黄水和到一起进行发酵,发酵完检测多种微生物存在后糊入窖池。”
安康酒厂过去的基本的产品为麸曲酒,以玉米为原料,发酵周期不过一周。而泸州大曲酒以高粱为原料,每轮发酵长达90天,两者方方面面有着差别。
为了更好地传承大曲技术,安康酒厂特意选派了新职工跟着泸州老窖的师傅学习。今年已经61岁的赵承安是跟着泸州老窖师傅的“学一代”,如今已是陕西泸康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酿造车间主任,国家级酿酒师。
当时,安康酒厂正为重建酒厂征地,恰好就征了家的地,刚退伍的他由此进了酒厂。他回忆说,“我们厂的老师傅们都没到新厂来。因为老师傅带了一点架子,觉得自身会烤酒(意为老师傅会依靠固有经验),所以原来的师傅都没选。”
泸州老窖派到安康酒厂指导的其中一名酿酒师傅姓“巫”,当时已有68岁,他的妻子和孙女也同行。“巫师傅身体健朗,工作时经常在2米多高的窖池上跳下窜,他的
在赵承安的印象里,巫师傅可谓一名“严师”——不听话就要被“打”。虽然两地口音迥异,必须放慢语速,技艺要点才可清楚明了,并且反复强调,力求入心落实。从建窖到酿造,每一步,赵承安都跟随着巫师傅,师徒相承、口传心授。
令赵承安现在回忆起尤为趣味的是,也因为两地“方言”隔阂,巫师傅语速一快,自己和师兄弟们便听不懂了,尤其是师傅因徒弟们技术失误“骂人”时,恰好免于被师傅“骂”。
泸州老窖的酿酒师傅在对安康酒厂开展技术指导期间,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酒的质量,所用工具都非常讲究,全部选用木制品。其中就有被安康酒厂职工“吐槽”的“鸡公车”。
今陕西泸康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平,于1988年进厂,他也是赵承安学习泸州老窖酿酒技术后带的第一批徒弟。“我们把鸡公车叫作独轮车。那时我们就想,为啥不弄成两个轮子,可以稳一点。真实的操作才知道,窖池通道很窄,独轮正好通行。”
在当时,19岁的李平刚刚进厂,对酒还不太了解,他也想不通为什么铲糟为何不能用更好用的铁铲,“回马上甑”时也是用的木簸箕。“是巫师傅给他们说,传统工艺中的这些木制工具,一来是传承,二来是为确保酒的品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酿一方好酒。酿酒讲究地理条件,泸州老窖的技术指导人员也因地制宜,根据安康当地天气特征情况,在泸酒工艺基础上改进了技艺。
安康酒厂也在传承学习中不断探索,经过2年多的艰苦劳作、试验,于1988年生产出了具有典型浓香风格的大曲酒——“54度泸康头曲”。因为这款酒是四川泸州与陕西安康的结合,故取自泸州的“泸”字和安康的“康”字而定名。产品一经上市,就赢得了众多购买的人好评,并斩获“陕西省高品质的产品”称号,作为酒厂创收的基本的产品,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因着泸州老窖和安康酒厂这段缘分,1998年,安康酒厂正式将厂名进行更改,即为“安康泸康酒业有限公司”,2002年更名为“陕西泸康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泸康酒厂在大刀阔斧重建的七八十年代,泸州老窖编写了150多万字教材,并印刷成册作为商业部、轻工业部、农牧渔业部、四川省酿酒培训班教材,并开设“浓香型白酒生产的基本工艺”“理化分析与生产”“制曲工艺与质量”“勾调尝评技术”等培训班。
商业部技术协作会议是当时最出色、最有成效、最受喜爱的协作会。泸州老窖为首届组长单位,1985年召开首届大会时,泸州老窖原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国际酿酒大师赖高淮为组长,白希智、于桥、徐光陈为副组长。泸州老窖向会员单位传授八项关键生产技术,是所有酒厂中传授最多的。
其中,白酒板块先后在昆明、泸州、成都、万县、邛崃、大连、西安、广州、洛阳、顺德、伊犁、乌鲁木齐、武威、广汉、彭州、陇南、上饶、北海、习水等地开会,将浓香型白酒酿制技艺传播更远更广。
1987年,四川日报以《一花引出百花开》为题报道泸州老窖向全国各地传授浓香型白酒酿制技艺事迹。后来,泸州老窖被誉为中国白酒行业的“黄埔军校”,以赖高淮为核心的授课人员,累计给中国白酒培育了数万名骨干人才。
赖高淮、张良、沈才洪、张宿义……如今,在泸康酒厂博物馆里,泸州老窖酿酒专家的身影时时出现。
新世纪以来,为逐步加强双方友好合作,泸州老窖集团于2007年到泸康酒业进行考察、技术指导,就双方以后在技术交流、产品发展方面做了交流,并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双方的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018年9月,泸康酒业邀请赖高淮等专家来公司指导酿酒生产的基本工艺。当年10月,在泸康酒厂3万吨白酒迁建投产之际,赖高淮再次到访。李平说,“近些年,赖老到厂里指导至少都有五六次。我与宿义总也时常通电话,问询酿酒方面的问题,他都乐于解答交流。”
每年交流互访,使泸康酒业的管理上的水准、产品质量、市场营业销售能力有了极大提升,慢慢成长为多元化发展的国家中型企业、陕西省酿酒骨干企业,使泸康品牌唱响三秦大地。
岁月如酒,越陈越香。从20世纪八十年代的手把手传授,到新世纪的再合作,两地酒厂在传承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用一杯杯美酒,书写着中国白酒产业的动人篇章。
如今,当人们在安康品尝到那带着泸州风韵的浓香美酒时,或许不会想到,这醇厚的滋味里,沉淀着那场跨越巴山蜀水的技艺对话,那段在酒香中愈久弥新的真挚情谊。
1983年,位于陕西的安康酒厂重建,得到泸州老窖酒厂的技术上的支持,开启了大曲浓香酒的酿制。1998年,安康酒厂更名为“泸康酒业”,一个“泸”字牵引起了两地之间的渊源。几十年来,两地间的酿酒技术交流不断,可谓“一笔写不出俩‘泸’字,一江酿不出两香”。(泸康酒业位于安康,汉江之北,秦岭之南,汉江终汇入长江,故与泸州其实是同饮一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