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即第一、二、三次战役。这三次战役是不折不扣的进攻战,也就是进攻了三次的战役,结果,中朝联军收复了汉城,并将战线推到了仁川一带的三七线;
第二阶段:即第二、五次战役。这两次战役是防御战,经过这两次战役,除了西线军占据着三八线偏北的开城,其余的中朝联军全部都退到了三八线以北,因此总体来说,五次战役后中朝联军的实际控制线已经退过了三八线。
虽然中朝联军是防御性的撤退,可是富有军事经验的马上就有了新的歼敌良策,他从解放战争初期我们对付强大的军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在朝鲜战场的著名战术,即“零敲牛皮糖”。
通过总结五次战役的经验,认为以战略性和战役性的大歼灭战对美英军有不小的难度,但是我们大家可以实行战术性的小包围,即每军每次只对美英军一个营或略多一点的部队包围歼灭,这样,打了三四个战役后,即每个美英师都有三四个整营净歼灭,他们的士气会降低,信心会动摇,那时就可以再考虑歼敌一个整师,或两三个整师的战役。
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从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出发,主张将联合国军放进来打,只要联合国军不越过中朝联军的战略底线——平壤和元山线,见拙作《朝鲜战争中最重要的军事战略线是哪条?看中美两军战略博弈就明白》,将联合国军放进三八线到平壤和元山线之间,用“零敲牛皮糖”战术对付美英军,用大包围战歼灭南朝鲜军。
将他的这个想法告诉了彭德怀,同时又通报了斯大林。可是,斯大林不同意。
斯大林认为对英美军不能用“零敲牛皮糖”的战术,而要用大战役给英美军以沉重打击。
斯大林认为如果英美军向北推进并建立一道道防线,中朝联军要突破防线对联合国军进行战术包围会受到很大损失。因此,斯大林的意思是要进行第六次战役。
斯大林有如此的态度,其实是害怕丢失既有的土地,他希望以牺牲中国军队的代价保证既有土地,甚至扩大土地。对斯大林的提议,和彭德怀都没有接受,而是继续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针进行战略准备。
斯大林担心自己说服不了中国人,他又对金日成敲了边鼓。金日成比斯大林更着急,他原本希望志愿军在6月末以及7月初帮他打一个大仗,对联合国军进行一次大反攻以完成国土统一,现在志愿军要把敌人放进来打,还不计较一城一地,这是他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他立刻亲自到北京见了。
说来也巧,金日成是6月3日来北京见,而就在前几天的5月30日,美国国务院对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表示,愿意通过谈判实现在三八线刻被传达到了中国和朝鲜方面。金日成来北京见后,正好针对美国要求谈判的问题,双方确定了一边和谈一边持久作战的方针。针对这个方针,金日成放弃了6月底和7月初激进的大反攻要求,同意将反攻时间延长到8月。
虽然确定了第六次战役,但是对第六次战役的打法,还是坚持我军一贯的独立自主方针,并非采用斯大林和金日成希望看到的全面反攻,还是的“零敲牛皮糖”战术。
这从6月25日彭德怀在志愿军高干会,俗称《六月会议》的讲话上能够准确的看出来,彭德怀说了几点:
1、长期作战;2、打运动防御和反击相结合的拉锯战;3、采用“零敲牛皮糖”的战术打小歼灭战。
从彭德怀的讲话,可以看出,对第六次战役的打法,志愿军还是坚持自己独立自主,这和斯大林以及金日成沿着战线平推的大反攻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美国人的节奏也不慢。自5月31日发出停战信号后,在第五次战役结束了19天以后的6月29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要求他和中朝联军进行停战谈判。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之所以要打仗,都是要为政治服务。如今中朝联军和联合国军双方在军事上势均力敌,战场上谁也占不了谁的便宜,那就只有坐下来谈政治,可是,军事上势均力敌,政治上的谈判就很难进行。
接到李奇微停战谈判的信号后,富有政治经验的立刻就要求志愿军做两手准备,一是做好谈判准备,二是要做好军事打击的准备。
中朝坚持以三八线为界,双方均过得去,如美国坚持现在占领区,我即准备八月反击,在反击前还须放他前进数十里,使军事上、政治上于我更有利些。再争取一两个或两三个军事上较大胜利,将影响所谓联合国全部的可能分裂,美军战斗意志的必然降低。
因为我军现在的实际控制线在三八线以北,因此我们要求进到三八线,如果美国坚持现状,我们就采取将联合国军放进来,可以让他们进来数十里,然后我们再的战术。高手之间过招,要立于不败之地靠的是谋略。此时的中美双方,一方是以弱胜强的开国将帅,另一方是战胜了德国和日本的二战主力将帅,因此双方的对决非常精彩。
李奇微在6月30日向中朝军队发出了要停战谈判的声音,却在7月初又开始了制定对中朝军队进行打击的计划。因为在7月初,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让李奇微制定一个在中朝联军侧后的登陆计划。
在谋略上,中朝方面明显走在前面。在5月份第五次战役还没结束时,就慢慢的开始着手考虑给联合国军的下一个军事打击,而7月1日时,第六次战役的构想已经出台。
志愿军和美军两者对怎么样做军事打击也有区别:志愿军以自己的步兵优势准备在陆上对联合国军打击,而联合国军则要以自己海陆空联合作战的优势进行海上登陆。
随着彭德怀第六次战役的构想出台,志愿军开始了对第六次战役的准备。第六次战役和前五次战役的运动战不同,是阵地攻坚和连续纵深突破作战,因此志愿军司令部要求志愿军各部在部队中展开对敌纵深攻坚突破学习的浪潮。
而第六次战役和前五次战役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第六次战役是配合停战谈判,这种配合的特点是随着停战谈判的需要而必须不断地更改计划。
彭德怀之前制定的8月反攻计划,其条件是要等联合国军主动进攻,然后中朝军队以反击歼敌。可是由于谈判慢慢的开始,虽然美方消极谈判,他们并没有要从正面进的打算,最多是前线发生了一些小股部队的战斗。李奇微之所以迟迟没有正面进攻的打算,不是他想老老实实谈判,而是因为中朝联军战斗力越来越强大,他没有可钻的空子。
由于美军没有进攻的迹象,彭德怀制定的8月诱敌深入然后反攻的计划也就难以实施,于是,他将对敌反攻的计划延长到了9月份。彭德怀上报,7月26日就得到了同意。
志愿军计划的延迟,是因为看不到联合国军主动进攻的机会才被迫的延迟,可是,延迟了反攻计划的第二天,志愿军似乎又看到了联合国军的反攻机会。
7月27日,美国远东海军司令特纳·乔埃中将在双方关于军事分界线的谈判中,不但没有丝毫让步,反而炫耀海空军优势,并认为能够最终靠海空军优势在军事分线上占便宜,要求中朝两军退出1.2万平方公里的地区。据此,志愿军谈判代表邓华建议8月份对联合国军进行一次主动打击,以赢得谈判桌上的主动。
但是,并没有被这个意外的消息打断思路,而是接着来进行9月反攻的准备。
之所以没有同意邓华的建议,还是因为跟着时间的推进,联合国军的实力也在增强,以志愿军的兵力部署和粮弹储备,还无法在8月份对联合国军进行打击。
因为第六次战役的作战规模将远大于前五次战役,将以志愿军14个军,人民军4个军团分两个梯队,配属榴弹炮3个师,战防炮1个师,火箭炮1个师,坦克3个团,连同队属炮兵的火炮在内,共有各种火炮2119门,在空军的支援下对联合国军进行打击,而且战役一旦发动,就要改变我军之前的“礼拜攻势”,既攻势不能只持续一周,而是要持续不断地进攻2个月。
中朝联军规模最大的第五次战役,也才只有志愿军11个军和人民军3个军团,因此第六次战役将是一个超大规模的战役。
虽然中朝联军已能达到如此的规模,可是彭德怀对开展这次战役却越来越慎重,因为联合国军也加强了防御工事,他们沿临津江江口的南北筑起了两道防线,两道防线都向东北延伸,光是构筑阵地就调用了南朝鲜3个国民警卫师,用圆木、沙袋构筑了各类坚固的掩体,包括坦克、火炮、机枪、步枪等各种火器掩体,并有堑壕相连接,且阵地前均设有大量地雷和铁丝网,还筑有永久工事。
虽然慎重,但彭德怀还是在为进攻做准备。为此,中朝联军司令部命令一线部队向敌人进行抓俘,试探性小股进攻,甚至夺取敌人的前哨阵地,并派出多股侦察部队进行战役级的侦察。
而随着对联合国军防御了解的深入,为了使这场战役胜利更有把握,又调了23兵团入朝,随后还有17万新兵,1700辆汽车,2个火箭炮团、2个榴弹炮团和1个重榴弹炮团等待入朝,还有粮食,冬装,弹药等,都在加紧往前线送。
可是,针对这样大规模的运输,志愿军的后勤能力明显不足,而且随着朝鲜的雨季来临,预计到9月份,铁路、桥梁、公路等交通设施不一定可以完全修好,这样,粮食弹药的运输就有一定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原定的空军没有办法进行支援。
因为直到8月份,空军才得到确认,在朝鲜的机场要在11月份才能完成修建。而没有机场,空军就无法入朝。
如此的条件下,前线月份按时发起战役还是将战役延后?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领导人对敌我双方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的精准分析。
确实是了不起的战略家,他既要分析还要拍板。分析,美国不敢彻底破坏和谈,因为他的盟国都不希望再打仗,因此美国害怕担负和谈破裂的责任,这样就使得国不敢主动向北进攻,而我军在前线的力量已经很强大,这点也已经为美国所见,因此他们也不敢主动向我进攻。如果我军要主动进攻,就一定要胜,不胜反而暴露弱点,可是由于我军后勤不足,我军又无法在9月份对联合国军进行持续作战。
针对这样的分析,认为可以准备但是不发动作战,他拍板将第六次战役的具体时间再延后到11月份。
任何事物都是双向的,中朝联军对联合国军的分析考虑,其实就等于联合国军对中朝联军的分析考虑。
和彭德怀警惕着联合国军的进攻。李奇微也警惕着中朝联军的进攻,他担心中朝联军会利用谈判时机聚集力量,一旦谈判破裂,中朝联军就将发动强大的攻势。
为此,李奇微对中朝联军的后方和交通线实施了空中“绞杀战”,在正面又发动了8月到9月的“夏季攻势”和10月份的“秋季攻势”。对中朝方面来说,面临联合国的绞杀,屋漏偏逢连夜雨,朝鲜北方发生了40年不遇的大洪水,在天时和人为的两重破坏下,朝鲜北方1200余公里长的铁路,只有290公里能通车。
进入9月后,由于交通线的破坏,志愿军的前线部队还出现了食物短缺状况,而且棉衣也没有运到,这样的状态,距离第六次战役的需求实在太远。
军事从来是为政治服务,可是政治又靠着军事,李奇微的军事行动直接反映到谈判桌上,使得中朝方面的谈判很被动,因此负责和联合国军进行谈判的邓华要求,为了打破谈判僵局,即使打不了大的战役,也希望尽快进行一些小战役,保证谈判的顺利进行。
针对这次邓华的要求,和彭德怀都表示同意,于是,针对联合国军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中朝联军选择南朝鲜军进行进攻,分别歼敌7.8万人和7.9万人。
中朝联军的这两次进攻有了意外收获,因为这两次进攻是依托阵地举行的战术性反击作战,居然也能做到大量歼敌,这让彭德怀看到了另一种战术的作用,因此他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由于发起大规模的战役对后勤要求很高,再加之空军无法到位,因此发起第六次战役的条件很不成熟。而既然依托阵地进行反击同样能大量歼灭敌人,为何非要舍近求远呢,彭德怀思索再三,认为:
大战役反击在无空军配合情况下暂不进行,……,拟不准备进行全线大反击战役,根据九、十月经验,采取积极防御方针,敌人消耗很大,敌对我亦甚恐惧.
第六次战役虽然没有实施,可是它的准备工作却阻止了联合国军的异动,这恰恰达成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这就是第六次战役为什么虽然没有实施,却起到了堪比实施的效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