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郑州晚报财金周刊
火狐直播ios版下载来源:火狐直播ios版下载    发布时间:2025-11-07 19:08:20

  4日,郑州机场公布消息显示,11月3日,郑州机场今年货运量累计达82.52万吨,提前58天突破去年全年货运量,同比增长24.76%,冲劲十足、动能澎湃。

  10月7日,郑州机场国际地区货运量提前两个多月超过去年全年;10月22日,今年以来国际地区货运量首次突破50万吨、国际地区货运航班超10000架次;10月25日,单日货运航班首次突破100架次、单日货运量首次突破4300吨;10月份单月货运量首次突破10万吨,同比增长26.6%。截至今年10月底,郑州机场完成国际地区货运量52.4万吨,占总货运量的64.3%,同比增长40.6%。其中,郑州—吉隆坡航线万吨,是该航线倍。郑州机场国际地区货运量连续8年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5位。

  郑州机场新增6条专属安检通道,扩展出口作业区面积3600平方米,通过敏货数据共享平台、前置货证一致性审核、建立信用监督管理机制等方式,逐步提升电商货物运输时效、降低平台物流成本。跨境电子商务货物在郑州机场可基本实现“当日到货、当日报关、当日组板、当日转运”。截至今年10月底,郑州机场已累计保障跨境电子商务货量20.9万吨,同比增长104.1%。

  截至10月底,生鲜冷链进口货物超1.65万吨,同比增长190%。其中,保障进口水果5400余吨,同比增长154.3%,涵盖榴莲、椰青、山竹等多品类;保障进口冰鲜水产品6800余吨,以三文鱼、金枪鱼为主要品类,进口量占全国进口量近1/3,郑州机场已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三文鱼集散中心;保障进境食用水生动物4200余吨,同比增长20.2%,涵盖鳝鱼、敖龙虾、帝王蟹等多品类,吸引客户将重心投向郑州机场。

  在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引领带动下,中豫航空集团向全球拓展“双枢纽”合作,吸引了慢慢的变多货运航司在此运营,全球排名前十的货运航司有8家已入驻郑州机场。今年以来,新引入墨西哥奥胜航空、马士基航空、阿提哈德航空、英国壹航空、沙特航空等知名货运航司9家,新开通郑州至比隆德、阿布扎比、马德里、利雅得、哥本哈根等货运航线条。

  周末天气晴朗,温暖的阳光洒在车厢里。乘客张女士带着孩子踏上郑州公交“采摘号”四季寻鲜文旅巴士,享受周末惬意的亲子时光。

  “商都号”“黄河号”“商隐号”“采摘号”……今年以来,郑州公交以“公交+文旅”融合发展为突破口,持续深耕特色出行服务,系列文旅巴士陆续上线。曾经单纯的出行工具,正升级为流动的文化载体与体验空间,为城市文旅融合注入鲜活动能。

  作为郑州系列文旅巴士的“开创者”,7月26日开通的“商都号”时空穿梭文旅巴士,以3600年商都文明为脉络,将紫荆山、商城遗址、商都遗址博物院、二七广场等核心地标串联成线公里的旅程浓缩了从商代“亳都”到现代“商都”的文明演进轨迹。车身以杜岭方鼎、玄鸟图腾为设计元素,呼应“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古老传说;车内配备专职讲解员,以“城脉四次心跳”为主线,将历史典故、革命故事与市井烟火娓娓道来,更有文创冰淇淋、点歌欢唱等趣味服务,让乘客在舒适环境中完成与千年文明的对话。

  这种“移动博物馆”的理念被成功复制并延伸,今年9月,新增的3条主题线路进一步拓展了服务维度,丰富市民出行选择。“商隐号”以诗词文化为内核,串联老厂区、现代场馆与李商隐公园,让乘客在“锦瑟无端五十弦”的韵律中感受城市记忆与诗意情怀的交织;“黄河号”则以黄色车身呼应黄河波涛,内饰橙色点缀营造沉浸式氛围,随车讲解围绕黄河文化、生态保护等主题展开,让乘客在驶向海事广场的途中读懂母亲河的壮阔与厚重;聚焦自然生态,“采摘号”主打田园体验,从而形成“文化寻根+休闲体验”的互补格局,满足多种群体的出行需求。每一辆文旅巴士都像一本立体的城市文化读本,让出行不再是简单的位移,而是一场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化体验。

  “公交车是城市流动的血液,文化是城市不变的灵魂。”乘客赵大爷深有感触地说,“当血液中融入了灵魂,这座城市就真正活了起来。”

  郑州公交文旅巴士的创新之处,更在于对市民与游客需求的精准捕捉,构建了覆盖历史、自然、田园等多维度的文旅消费场景。

  “一车一主题,一线一风景”。“乘坐巴士不仅能近距离地感受黄河的波澜壮阔,还能在网红打卡地的路上尽情地拍照!”11月2日,市民张女士在“黄河号”上不时举起手机拍照记录。这条从紫荆山直达海事广场的专线,特意采用黄色车身呼应黄河主题,还配备专业讲解团队,围绕黄河生态、城市记忆等主题开展互动讲解。

  如果说“商都号”“黄河号”“商隐号”满足了人们对文化溯源的需求,那么,“采摘号”四季寻鲜文旅巴士则直击都市人亲近自然的渴望,以“动态目的地”的创新设计,成为连接城市与田园的纽带。不仅打通了市民休闲出游的“便捷通道”,更搭建了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桥梁”,在助力农户增收、服务乡村振兴的同时,让公交服务延伸到更广阔的民生场景中。从文化寻根到自然寻鲜,从城市地标到田间地头,郑州文旅巴士以多元化的线路设计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日常。

  “以前周末一天最多卖200斤红薯,现在‘采摘号’带来的游客,一天就能买走800斤!郑州公交公司帮我们打通了销路,市民也能体验农耕乐趣,这是实实在在的双赢!”红薯采摘园老板的这番话,道出了众多农户的共同心声。

  郑州公交集团相关负责的人介绍,“采摘号”巴士开通仅一个月,日均客流便突破1000人次,其中亲子家庭占比超七成。“大家不仅能走进田间,感受田园的清新惬意,还能带着孩子亲手采摘新鲜果蔬,沉浸式体验农耕劳作的乐趣。”

  “公交+文旅”的模式,本质上是资源的重组与价值的放大,它既激活了郑州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让公共交通焕发新的活力。在运营模式上,文旅巴士实现了“交通网”与“文旅网”的高效衔接:紫荆山站无缝对接地铁1号、2号线余条公交线路,并可接驳“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热门景点,形成“一站式”文旅出行网络;在服务设计上,“商都号”上叠加互动问答等趣味机制,让文化体验触手可及。此外,文旅巴士还针对亲子家庭与研学需求,联系多所学校开展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移动课堂中直观感受古都历史、触摸文化脉络,成为“公交+文旅+教育”融合的成功实践。

  这种融合带来了多方共赢的良好效应:对市民而言,出行体验更具文化内涵与趣味性;对城市而言,文旅巴士成为展示郑州根脉文化、黄河文明的“流动窗口”,助力打造文旅品牌;对公交企业而言,突破了传统运营的边界,拓展了服务场景与价值空间。

  当公共交通主动拥抱文化旅游,不仅能提升城市的宜居度与吸引力,更能为城市发展注入可持续的内生动力。从“商都号”的横空出世,到“黄河号”“商隐号”“采摘号”的集群发力,郑州公交文旅巴士的不断推出,勾勒出“公交+文旅”融合发展的清晰路径。

  以文化为魂,让交通承载记忆;以体验为媒,让出行成为享受;以融合为径,让城市更具温度……这些流动的文化之旅,不仅改写了人们对公交的认知,更为城市文旅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郑州样本”。

  “商都号”“黄河号”“商隐号”“采摘号”等主题巴士的成功运营,标志着郑州公交从单纯的“运输工具”向兼具文化属性的“文化载体”转型。郑州公交集团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下一步将结合市民反馈持续优化线路,推出更多特色文旅线路,并积极探索“公交+景区门票”“公交+文创产品”的融合服务模式,让公共交通成为展现郑州城市温度与文化魅力的重要名片。

  剩菜打包、小份菜品、“余量”赠送……11月2日、3日是双休日,餐饮食品迎来消费高峰。记者走访多家饭店发现,杜绝“舌尖上的浪费”,量力而“食”、尽力“光盘”,慢慢的变成了慢慢的变多人的习惯,无论商家还是市民,节约意识都显著提升,反食品浪费在郑州已蔚然成风。

  “服务员,麻烦打包。”11月2日中午,在华隆酒店就餐的李女士一家,大快朵颐后看着没吃完的几样菜,很自然地喊服务员进行打包带走。

  近年来,随着文明就餐宣传的不断深入,人们的餐饮消费理念正悄然转变,剩菜打包、光盘行动越来越成为人类的日常习惯。

  “现在来吃饭的人慢慢地务实,以前客人看着满桌的剩菜,觉得可惜又不好意思打包带走,无形中造成了浪费。”该酒店工作人员和记者说,如今,反食品浪费深入人心,前来就餐的客人,如有剩菜几乎都会提出打包。

  “熬炒鸡、黑椒牛柳、飘香鲈鱼,怎么样老板,我们三个人够吃吗?” “太多了,去掉一个吧!”“好嘞。”11月3日中午,在友爱路一家饭店,前来就餐的方先生一行点餐时, 特意咨询老板点餐数量是否合适,并按照老板提醒去掉了一个菜。

  除剩菜打包外,消费者在点餐方面也更加理性。“以前和朋友聚会的时候,往往会多点几道菜,明知道吃不完,也不好意思点少了。现在点餐时能吃多少,就点多少,不能为了面子就浪费粮食。”方先生说。

  消费者自觉践行餐饮节约理念,不少餐饮企业也主动采取行动,引导消费者按需合理点餐。

  “你们就三个人,点这些已经够了,再多了吃不完。”11月3日中午,在百花路附近的一家小吃店,工作人员提醒顾客适量点餐。“我们虽然是小店,但引导客人文明就餐、节约粮食的责任一点也不含糊,看到他们点得多了,就会及时提醒,避免浪费。”该小吃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米饭虽好 请别浪费”“节约粮食拒绝浪费”……锦艺城附近,不少餐饮店在醒目位置张贴“反食品浪费”宣传标语和公益广告,营造浓厚的餐饮节约氛围。

  “以前外出就餐,如果吃得干干净净,感觉是点少了,挺没面子,现在如果剩太多,才觉得是没面子,太浪费了。”前来就餐的刘先生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刘先生的话代表了不少人的心声。如今,慢慢的变多消费者认为,外出就餐“讲排场摆阔气”反而不如“光盘行动”更显素养、更有面子。

  “你们就两个人,建议点小份菜,这样做才能够多尝几样。”11月2日傍晚,华灯初上,位于陇海路的张福记酒店渐渐热闹起来,前来就餐的市民络绎不绝,餐厅服务员一边热情地招待,一边向顾客介绍酒店的小份菜。

  “想多尝几道菜,但是人少,点多了又怕浪费,小份菜对我们再适合不过了。”面对服务员的建议,刘女士等人很爽快地选择了小份菜。

  “小份菜价格实惠,比如家烧脆笋大份48元,小份只要28元,蒜蓉蒸汉虾大份78元,小份48元,顾客人少的情况下,要小份很划算,避免了浪费。”张福记相关负责的人介绍,目前店里有20多道小份菜,客人比较少的情况下,他们会首先推荐小份菜。同时还推出按位收费的餐品,比如红烧狮子头、东坡肉按位收费,他们在菜单上注明“建议两人食用一位”,并提供分切服务,减少浪费的同时也拉动了销量,客户满意程度较高。

  “这些食物平时都不舍得买,但孩子又喜欢吃,所以有机会就会来领,让我们不花钱就能满足孩子的心愿。”11月2日下午,在紫荆山路一家肯德基门前,从食物驿站领到“免费炸鸡”的环卫工夏女士很开心。

  夏女士口中的“免费炸鸡”,就是肯德基食物驿站的余量食物,即已过最佳赏味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物。在这家肯德基店,工作人员小郑天天都会将这些余量食物仔细封装、速冻、储存,并于次日下午通过食物驿站免费分发给附近有需要的人,比如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

  “现做的一些美食,过了一段时间可能会影响口感,但并没有过保质期,我们就会将这些余量食物,封装速冻后通过食物驿站免费送给有需要的人,有很大成效避免了食物浪费。”肯德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这样的食物驿站在郑州已有18家。

  在中原粮食集团多福多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条条生产线正在忙碌着。该公司负责的人介绍:“我们重新把胚芽、麸皮等以前去掉的部分利用起来,做成麦胚馒头,极大的提升了粮食利用率。”该负责的人介绍,过去,面粉多以“70粉”为主,意味着百斤小麦仅得70斤面粉,如今,通过改进生产的基本工艺、更新机械设备,更多全麦、全谷物食品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熟客,小麦的利用率跃升至99%,实现了粮食利用率的巨大飞跃。

  诱导消费者超量点餐、未实施反食品浪费措施……今年以来,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先后公布多批制止食品浪费行政处罚典型案例。

  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它不仅传承了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更承载了尊重劳动、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多次就反粮食浪费、反餐饮浪费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国家、省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积极行动,通过立标准、建制度,强监管、严执法,广宣传、重引导,分门别类制定措施,打出一套制止餐饮浪费“组合拳”,让我们消费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最大可能避免“舌尖上的浪费”。

  郑州出台多项反食品浪费措施,减少餐饮环节的浪费现象,比如将制止餐饮浪费纳入常态化检查项目,重点检查是不是存在诱导或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设置最低消费等行为,对发现的浪费问题,依法依规做处理,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形成有效震慑。

  同时,鼓励餐饮单位提供并推荐有地方特色的小份菜、组合菜,倡导一料多菜、一菜多味,避免浪费食材,并满足那群消费的人多样化、节约化用餐需求;倡导大型餐饮店推出“可视化菜单”,通过1∶1仿真菜品模型,直观展示菜品大小和分量,不仅便于消费者根据就餐人数、食量大小合理选择,而且确保所见即所得,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在优化消费体验的同时,减少潜在浪费。

  “我们还通过持续开展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和文明餐桌宣传活动,倡导餐饮企业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理念贯穿餐饮服务消费全过程,积极引导消费者按需点餐、打包饭菜,并通过公益广告、图解和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公众形成科学、理性、文明消费习惯。”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处副处长霍东阳说。

  “服务员,请给我打包”“都要小份吧,省得浪费”……随着反食品浪费宣传的深入推进,如今,在外出就餐的人群中,这样的话语常常会出现,从“要我节约”到“我要节约”,“节约光荣”的新时代文明餐桌内涵,已在众多购买的人心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