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油结硕果 支撑产业谱新篇
火狐直播ios版下载来源:火狐直播ios版下载    发布时间:2025-10-30 08:09:11

  一台自编自导的晚会、一场自娱自乐的趣味运动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节俭却不乏隆重的方式,迎来了建所50周年。

  50年前,全国食用植物油年产量仅100万吨左右,每人每月不足三两,仅为人体基本需求的15%左右,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为促进油料科技和生产发展,中央政府集中相关技术力量,于1960年在武汉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50年来,在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油料所秉承科技兴油的使命,致力于推动我们国家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提高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书写着光荣与梦想。

  建所以来,油料所已培育出油料品种131个,获国家专利授权33项,研制国家和行业标准37项,100余项主持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18项主持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在国内油料科研机构中高居榜首。近年来,油料所以为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作贡献为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积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人才和条件建设为支撑,以激活科学技术人员创造力为手段,以深化国际合作为催化剂慢慢地增加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十五”以来,油料所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创建了功能基因组、基因工程与转基因安全评价等新兴学科,并自筹资金设立所长基金,每年投入100多万元支持新兴学科发展;同时,按照调整、巩固、提高的原则,强化充实了遗传育种、质量检测、产品加工等优势学科,整合扶持了栽培、土肥、植保等学科,形成了以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向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两端延伸,上、中、下游紧密结合的学科结构。经过几年的发展,新兴学科竞争能力崭露头角,优势学科在全国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传统学科则走出发展低谷。

  油料所通过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和选派人才出国深造,使各个学科的人才团队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全所在职科技人员中现有3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7人获中国农科院杰出岗位人才称号,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68人,形成了年龄、专业、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油菜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入选中国农科院首批13个优秀创新团队。

  为激发创新活力,油料所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加大了对论文、成果和科技开发的奖励力度,按照“效益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竞争性人才提供可比性待遇,在保证低收入群体人均收入逐年提高的前提下,使收入分配向业绩突出者和关键岗位倾斜。另一方面,完善了考核评价机制,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对基础学科主要根据发表论文的数量、影响因子、引用频次等指标进行考核评价;对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则主要以成果数量、等级和产业覆盖率为衡量标准。

  为满足科研发展需求,油料所积极打造国内领先的油料科研条件。2003年,油料所在武汉阳逻购置土地开始建设阳逻综合试验基地,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建设,一个占地1000多亩的现代化试验基地拔地而起。与此同时,汉川转基因安全评价基地、青海北繁基地、南方三熟制江西进贤基地先后投入使用。这四大试验基地布局合理、功能各异、设施设备先进,加上武昌本部试验基地,总面积近2300亩,使油料所的条件设施和试验规模在全国同行中首屈一指。

  2006年,油料所与著名的英国洛桑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成立中英芸苔属植物研究中心。2008年,油料所与加拿大国家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油菜功能基因组、品种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国际合作使油料所在油菜基础研究方面迈上国际舞台,加快了科技创新步伐。

  与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建设相应的是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十五”以来,油料所共获得各类科研成果170余项,50余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7项主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涉及遗传育种、质量检测、产品加工、植物保护等研究领域,占同期全国油菜领域国家级成果奖励的一半左右。在油菜抗菌核病与高油育种、油菜基因组测序、油菜品种资源、花生抗青枯病与抗黄曲霉育种、油料质量标准、转基因安全评价、产品加工等众多领域研究水平居于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油料所成立以来,培育的系列优质高产油菜、花生、大豆、芝麻等新品种和研制的配套生产技术,为推动我国油料生产发展功不可没。尤其突出的是,在我国油菜生产的三次跨越中,油料所始终走在前列,发挥着引领和支撑作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油料所育成甘油系列甘蓝型油菜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动了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我国油菜生产以甘蓝型替代白菜型、由低产到中产的第一次跨越。其中,以获国家科技奖励的甘油3号、甘油5号最为突出。到1979年全国油菜单产比20世纪60年代初增长了103%、总产增长了226%、菜籽油占油料作物产油量的比例从18%上升到38%,在当时国际封锁、孤立的严峻情况下,为维护食用油的基本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油料所育成了获国家发明奖的高产抗菌核病广适性油菜品种中油821,在全国累计推广近2.3亿亩,其中,90年代中期年均推广面积达3000万亩以上,覆盖了当时全国30%以上的油菜面积,有力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我国油菜生产由中产到高产的第二次跨越。同时,获国家科技奖励的油菜秋发高产栽培技术,以及花而不实防治、菌核病防控等生产技术的应用,也为我国油菜生产的第二次跨越作出了重要贡献。到90年代末,全国油菜单产比70年代末增长了75%、总产增长了374%、菜籽油占油料作物产油量的比例从38%上升到52%。由于供给能力的不断增加,1993年国家取消了自1954年以来长达40年的食用油限量供给制度,为改善人民生活作出了突出贡献。

  早在1978年,油料所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双低油菜育种,并组织全国同行开展协同攻关,培育出国内首批具有实用价值的双低油菜品种中双1号和中双4号。这两个品种在推广应用的同时为全国同行提供了宝贵的双低亲本资源。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油料所育成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中双7号、中油杂2号、中双9号等中双、中油杂系列油菜新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与该所研制并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双低油菜速测技术和设备、优质油菜加工技术、优质油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等成果,共同推动了我国油菜生产从高产向优质高产的第三次跨越。到2009年,全国油菜优质化率达到90%以上,平均亩产达到125公斤,单产和总产比90年代末均增长了约25%,菜籽油占国产油料作物产油量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7%,同时显著提高了菜籽油品质,增加了优质饲料蛋白的供给能力,使油菜产业综合效益大幅度提升。

  据统计,近年来,油料所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油菜品种及配套技术转化率达到100%,常年应用面积4000万亩左右,覆盖全国油菜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000亿元以上。

  近年来,我国油料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一方面,进口大豆、棕榈油和油菜籽不断挤占国内油料消费市场,国内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并导致我国食用油供给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9年达到60%左右。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我国以手工为主的传统油料生产方式亟待改变。

  面对新的挑战,油料所提出并正在推动以高油、高产、高效为目标的油料生产的第四次跨越,即通过品种变革和技术改良,普及高含油量、高产、多抗、营养高效的油料新品种和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技术。其中在油菜方面,力争用20年左右的努力,使单位面积产油量再提高70%,并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届时,我国食用油供给对外依存度将有所降低,油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将大大增强。

  为此,油料所积极按照“作贡献”的定位和“建立新机制、构建大平台、实施大项目、建设大基地、培育大成果、支撑大产业”的目标,大力实施“自主创新、顶天立地、帅才培植、条件领先、优势集成、基地带动、和谐发展、走向国际”八大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目前,油料所已在油菜基因组测序和重要性状功能基因发掘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培育出集超高含油量、抗菌核病和适合机械化收获于一体的双低高产油菜新品种中双11号以及一批高产稳产高油的夏油新品种,研制出了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等配套技术,拉开了我国油料生产第四次跨越的序幕。油料所正在加快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力争在油料产业高油、高产、高效的变革中,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