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火狐直播ios版下载
发布时间:2025-10-30 08:08:40
粮食安全(或食物安全) 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一个时间里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物资。粮食安全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我国粮食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市场运行平稳。2024年粮食产量达14130亿斤,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标志着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迈上新台阶,市场供应基础稳固。这充分表明,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靠自己端牢我们的饭碗!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旨在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防范和抵御粮食安全风险能力,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旨在规范粮食流通秩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现行版本为2021年第三次修订后实施(国务院令第740号),涵盖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及销售等全流程监管。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办法》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旨在通过法治手段强化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尤其在资源约束趋紧背景下,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端牢中国饭碗,需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用良种良田良法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也是14亿中国人的饭碗任何一个时间里都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关键。
守好良田护“粮仓”。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习反复强调:“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从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盐碱地……我国用一系列“长牙齿”硬核举措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而今,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各地更需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守耕地红线,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才能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粮安天下,种子为基。种子是粮食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源头;端稳中国饭碗,实现粮食安全,必须攥紧中国种子。习反复强调,“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 。作为农业“芯片”,小小的种子关系到中国人的饭碗安全。只有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才能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才能让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保障粮食安全,稳面积、增单产是主攻方向。受耕地和水资源约束,目前我国依靠扩大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空间较为有限,产能提升的主要途径是依靠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单产,这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唯有不断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力度,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努力挖掘科技、人力、农机、肥料等各类要素在每亩农田之上的综合潜力,才能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1.保障粮食安全:粮食是人类生存的门槛,节约粮食有助于确保国家粮食储备充足,应对自然灾害、疫情等突发事件,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在全世界内,珍惜粮食可以平衡供需,防范短缺风险,保障数亿人口的粮食需求。
2.减少资源浪费:粮食生产要消耗大量的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节约粮食能够大大减少这些资源的浪费,保护自然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缓解环境压力:节约粮食能够大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减轻农业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
4.传承勤俭美德: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对资源的责任感和对社会他人的关怀。通过节约粮食,可以培养理性消费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5.促进健康生活:节约粮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饮食上的习惯,控制饮食,避免过度消费和不健康的饮食上的习惯,从而促进个人健康。
6.应对全球粮食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全球粮食供应面临巨大压力。节约粮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应对全球粮食危机,减轻粮食短缺带来的社会问题。
2024年1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旨在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决策部署,构建长效治理机制。